形态与中国小鲵Hynobius chinensis 近似。但犁骨齿列内枝较长,向后延伸达眼球后缘,其长度大于两内枝前缘间的宽度;体形适中,头长明显大于头宽;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端多相遇;有掌、蹠突;体侧肋沟10条;尾基略圆,往后逐渐侧扁,有尾鳍褶,雄鲵的更明显;体腹面灰白色,无斑纹。
中文名:义乌小鲵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两栖纲
目:有尾目 科:小鲵科
“义乌小鲵”隶属于两栖纲、有尾目、小鲵科、小鲵属,为浙江特有物种,属于中国稀有两栖动物。1985年由浙江自然博物馆专家蔡春抹首次发现于义乌市大陈镇的一处深山中,因此被命名为“义乌小鲵”。因其古老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侏罗纪时代)及奇特的外形,又被称为神秘的“四脚怪鱼”。
“成年‘义乌小鲵’头部呈卵圆形,身体为圆柱状,背腹部略为扁平,尾基部近圆形,末端钝圆,体色常为淡草绿色,体腹面灰白色。除繁殖季节外营陆栖生活,多见于疏松潮湿的泥土、石块或腐枝烂叶下面,很少在地面发现。
自2017年开始,义乌相关部门通过对义乌市全境“义乌小鲵”种质资源调查,先后在大陈镇、赤岸镇、城西街道及上溪镇内发现“义乌小鲵”栖息地7处,共发现“义乌小鲵”成体2尾,幼体1575尾,卵袋149对。确定位于里美栖息地的“义乌小鲵”种群数为335尾,密度1080尾/km2;黄山栖息地种群数393尾,密度427尾/km2;望道栖息地种群数668尾,密度845尾/km2;对坞栖息地种群数量30尾,密度104尾/km2,瓦窑头栖息地种群数量65尾,密度182尾/km2;东珠栖息地种群数4尾,密度7尾/km2;义乌市林场栖息地种群数量372尾,密度1094尾/km2。确定其实际分布范围3.75km2。
目前,义乌相关部门通过项目实施,已先后清理“义乌小鲵”产卵场6处,设立生境保护标牌2处,架设上岸通道7处,提高了“义乌小鲵”成活率;通过对“义乌小鲵”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义乌小鲵致濒原因为遗传多样性水平贫乏,并通过室内人工配种、胚胎孵化、稚鲵培育、成鲵培育,成功繁育幼体1000余尾,原生境放归500尾;拍摄了义乌小鲵专题宣传片,制作了宣传手册1000份,并在义乌市林场设立了义乌小鲵宣教室,通过宣传,大大提高了民众保护意识。
# 义乌小鲵
{最后编辑时间:2021-03-09}
▲▲ 义乌小鲵 图片来源小山草木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