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义乌 - eyiwu

民俗义乌﹕家族村落习俗之宗族祠堂


义乌各姓宗族,在古代各自致力族产建设,一起建造祠堂,祭祀共同祖先,作为联系场所,修纂宗谱,个人名讳记入宗谱,标志生命的永恒。

宗族,是以血统关系而集聚的群体,以姓为原始基础。

1984年调查,义乌境内人数在10人以上的姓氏有189个,1~9人的姓氏有158个。姓氏在义乌,就像数百棵大小不等的树木生长在这片土地上。有的姓氏虽同姓而血缘有别,如陈姓分8支从外地迁入,吴姓从外地迁入4支,王、朱二姓分别迁入了3支等,每一支派就像一棵树。各个支派都自成宗族。

以义乌地域来说,从外地迁入的第一代,就是这个宗族的始祖。始祖像宗族这棵树的主干。子生孙,孙又生孙,子孙繁衍,就像大树枝分桠,桠又分权,枝桠茂密,枝叶扶疏。 宗族散居各地,有外迁省内各地的,有外迁国内各地的,甚至还有外迁海外的,但血缘关系永存。宗族现念就是要在精神上集聚分居各地的同宗宗族。

义乌各姓宗族,在古代各自致力族产建设,一起建造祠堂,祭祀共同祖先,作为联系场所,修纂宗谱,个人名讳记入宗谱,标志生命的永恒。敬宗爱祖,尊老爱幼, 以序人伦,亲睦族作为自己的责任。 宗祠,供奉祖先神主牌位,合族举行隆重祭祖活动的场所称祠。清嘉庆《义乌县志》载,有 多座各种祠堂。

祠堂的建造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合族为追祀世代祖先建造的祠堂,为大宗祠,有的冠以迁入义乌的第一代始祖的名字,如西门王德二祠。另一种是为父祖一代建的专祠称某公祠,年代一久,代数多了,某公的子孙也多了。这种祠堂习惯上就称为小宗祠。

如柳村杨姓,其祖祠在杨街村,而柳村一村有杨占斋祠、杨果斋祠、杨立斋祠、杨省斋祠、杨畅斋祠、杨虚庵祠共六座,都是大宗祠下的房派祠。 祠堂门都建于门栏中心间后大步两柱之间,门框前置一对石质“户对”(也叫抱鼓石),一般是扁平石料,上部圆形。原绣湖西两座陈祠前是大石狮。

有的祠堂门外建照壁。凡宗族子孙有过功名的都建旗杆石竖立旗杆于靠祠堂正门左右两壁。 祠堂一般作祭祀男性祖先之用,但义乌曾有纪念女性祖先的祠堂。如城内上市心陈节孝祠,纪念节妇陈阶妻刘氏。如原廿五都王干为母傅氏建王节孝祠,置产勒石订约:“合族历年节孝舁主(神主)人祠,春秋享祭。”

(一)规制

祠堂规模大小不一,主要特征是一定有一座举行祭祀仪式的明厅式建筑,柱粗梁大,一般称祭厅,并有天井,前建大门,用围墙与外界隔开。祭厅三间,大门边 两小间房屋作准备祭品的厨房。

神主牌位放在祭厅的后部。这是最基本的祠堂格局。 般规模普通的三进,第一进门栏反朝叫头门,第二进祭厅叫享堂,中间之后建穿堂通第三进,第三进为供神主牌位的“寝宫”或称“寝厅”。这样三进主轴式建筑,也即主体建筑,都三开间。没有财力的宗族,在祠堂前后金字墙相接建围墙,主轴两边没有廊庑厢房;有财力的宗族,建两庑厢房约11间左右。第一进门栏中开大门,左右边间后墙有窗,后进与厢房无窗,门栏与厢房都有楼。

中等规模为三进五开间。第一进除大门外,开门。第一进反朝,中心间前建戏台,供演戏。第二进祭厅外朝,前有大天井。祭厅之后,每间都有六扇高门],中心,间后穿堂连后进,后进为寝厅,摆木主。

穿堂左右是小天井。主轴两侧建厢房,进深各柯不一厢房与门栏都有楼。除第一进外,左右及后墙无窗,是祠堂统一模式。至今尚存的释堪巷黄大宗祠就是这一类型。
高等规模也是三进,主要特征是七开间,八拼柱子之外,又架桁于两边金字墙,俨然九个开间,今存赤岸冯孝祠是这种类型。雨台、穿堂、厢房都与中等规模基本相当。

(二)名称

祠堂称宗祠,也称某某祠、家庙,别庙为分祠堂。
义乌祠堂的名称都标于大门上方楣上,命名的角度各异,因此有许多类型。
(1)以超先的代号命名,如西门王德二祠,湖山楼姓一祠,楂林骆章百四十二祠,下半叶村叶千二柯等。
(2)以祖先功名命名,如湖西陈进士祠、南门毛进士祠、蜀墅塘王进士祠、十三 都朱榜眼祠、青口王状元祠等。
(3)以祖先官职命名,如陈太守祠、方编修祠、楼学士祠等。
(4)以宗族房派为名,如陈西派祠,蒋二派祠,骆梅林祠,骆松林祠等。
(5)以祠堂堂名为祠名,如陈追远祠、楼永思祠、俞崇本祠、任中秋祠等。
(6)以祖先外号为祠名,如金南湖祠、朱梅麓祠等。
(7)以大宗祠为名,如钟村陈大宗祠、施傅宅施大宗祠、塔下洲周大宗祠等。
(8)以姓氏命名,如前王王氏宗祠、何氏宗祠、石宅石氏宗祠、水冰塘杨氏宗祠等,此种命名最为普遍。 祠堂有堂名,如大塘下朱祠为余庆堂,殿下楼祠为永思堂,南门毛祠为叙伦堂,中心盛祠为叙伦堂等。祠堂堂名,如追远、敦睦、继序、聚奎、世德、聚秀、永孝、时思、崇孝等等堂名,反映了对祖先的追思和宗族的美好愿景。

(三)宗祠管理

族长推举一个辈分大、能力强、办事公道的宗亲为族长,作为宗族领袖赋予封建宗族特权。

宗祠理事会也称祠堂常产理事会。理事会理事一般八人,在同宗各房派中推选,或由有权势的人指定。理事负责管理宗祠财产,包括祭器、祠办大型农具等,向佃户收取并保管租谷和租金,按时完粮纳税,置办祭祀物品,主持祭祀、分胙、聚餐、修缮祠宇修缮祖墓,调处族内纠纷,举办公益事业等。理事可以世袭,可以更换。权力多操纵在少数有权有势的人手里。宗祠还可以利用盈余继续购置产业,扩大财富。
1951年全县土地改革时,宗祠土地全部没收,统统分配给无地农民,理事组织遂告解体,祠堂成为村集体财产或学校的校产或公共财 四)用途 祠堂主要用于春秋二季祭祀。也用于宴饮,节日演戏,修谱设局,供过往逃荒难民、军队暂时住宿。民国初期农村兴办小学,宗祠既提供经费,又提供校舍。祠堂多作为初级小学或完全小学的校舍。抗日战争期阃,军队过往频繁,多依靠祠堂解决宿营问题,减少扰民。

供奉祖先神主牌位

人死后,遗属要给死者立一个“神主”牌位,作为死者的代表性标志,供奉于祠堂或公用堂屋,或在自家的中心间后墙壁上钉一个木板小阁子,放置神主牌。神主牌供子孙纪念,因是木头做的,习惯上都叫“木主”。20世纪末,实行火葬后,多数以悬挂遗像供子 孙瞻仰纪念,但农村仍旧兼用“木主”的。 神主牌位上写有或刻上神主名号、立牌位的子孙名字、立牌位时间。较为考究的则采用文字凸刻、贴金。用红漆底,高约一尺多,宽二三寸,削去两角。背后墨写死者生期、卒期,作为查考的依据。 神主的名号,由这样几项内容组成:死者生活的朝代,如大宋、大明、大清、民国。新中国成立后,多写“公元”;对死者的称谓,父死曰考,母死称妣,习惯上还加一个“先”字,称“先考”或“先妣”;郡名,义乌风俗,对死者不用姓而用“郡”;死者族辈序代字,俗称“行 字”;若认朱相公为父,认关羽为父者,死后樟、关改为辈分“行字”;该字辈的死者序号如族姓,熙字辈最先出生的为“熙一”;死者名字。

土葬时期,尸体埋葬后都要建坟墓,坟墓前的墓碑都要写墓主名号。墓主名号的写法与神主牌的写法完全相同。神主、墓主名要有郡名。“行字序号”以宗谱为依据。但墓碑可以夫妻合葬,所以写“先考妣”。

祭祀祖先

年春秋二祭,祠祭日期大多固定二月十五与八月十五。畈田朱一带正月十五亦祭。祭品以熟猪肉为主。西南乡还用糖饼。境内各姓大致相同。宗族内男性子孙中,只有管祠产的理事、年满60岁的男人、有功名的男人(民国初改为大、中、小学 毕业生)、有官阶的人才有上祠堂祭祀的资格。

凡参加祠堂祭祖的,可吃丰盛的祠堂酒。

义乌有“捧肉碗”风俗。一小堆称一个,除理事外,年满60岁的男人一人一个,每增10岁加一个;中秀才领一个,中举人加一个,中进士加二个(民国初按学校毕业,高小毕业可上祠堂,领一个,初中毕业加一个,高中毕业加二个,大学毕业加三个);民国后,文职委任官领一个,荐任官加一个,简任官加二个;武职尉官领一个,校官加一个,将官加二个。一个人若具有多种身份可兼领。如70岁的人大学毕业,并曾任荐任官可领8个肉碗。各姓各宗大致如此。用生肉作昨则不同,如东门楼大宗祠贤良颁胙。“殿试鼎甲,生猪胙十斤,羊胙五斤,馒头十双;进士猪胙五斤羊胙三斤,馒头六双;举人猪昨四斤,羊胙三斤,馒头六双;贡士猪胙三斤,羊胙一斤,馒头三双;文武庠生猪胙二斤馒头二双,监生猪胙一斤馒头双,凡出仕自八品一个照级加胙。孝子(已由州县上报礼部的)猪胙一斤,馒头一双。妇三十以内守节,至六十给猪胙一斤,馒头一双。耆老七十岁猪胙一斤馒头一双,八十岁以七十之数加倍,九十至一百岁,以八十之胙加倍。”南门毛氏规定:“祠祭既毕,礼生颁胙外,子孙有享年七十以上者,给以生胙。”盛姓春秋每祭,进士给胙六斤,举人贡生四斤,监生庠生三斤,本人出外,可由其子孙代领 此外,还有分馒头分糖饼的习俗。民国25年凤林蒲潭王氏大宗祠规定,已结婚的媳妇未出嫁的女儿可同男性子孙一样,参与祭祀与享受领馒头。初中及职业学校毕业可入祠与祭,均分贤钱贤谷,新年谒庙加馒头六个,高小毕业新年谒庙加馒头一双。西乡祭祖分糖饼,其性质与分发办法都与领胙肉基本相同。畈田朱一带的80岁以上男人领糖饼,能拿多少就可以拿多少,可以用衣襟兜。

为无后者供奉神主牌位
寡妇无嗣,将业产全部或部分赠送祠堂作为祭祀的资产,并将亡夫和夫家祖先的木主送祠堂供奉,列入祠祭祖先名录,享受祭祀。
(选自《义乌民俗》)


# 民俗义乌﹕家族村落习俗之宗族祠堂    {最后编辑时间:2021-06-18}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