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28),宇公绪。三国时乌伤(今浙江义乌)人。骆统曾任乌程相、郡功曹、行骑都尉、中郎将,升偏将军、濡须督,封新阳亭侯。为孙吴著名将领之一。
骆统
葛海有
骆统(193~228),宇公绪。三国时乌伤(今浙江义乌)人。骆统曾任乌程相、郡功曹、行骑都尉、中郎将,升偏将军、濡须督,封新阳亭侯。为孙吴著名将领之一。
少 年 立 志
汉献帝初平四年(193),骆统出生。骆统的父亲骆俊,字孝远,历任郡吏、尚书郎、陈王国(河南开封以东、安徽亳县以北地区)相。生骆统时,骆俊正好在陈王国为相,守边屯田,治理王国之军政。
当时,正值汉末乱世,袁术僭帝,诸侯混战,盗贼四起,社会极不安定。骆俊寄希望于儿子能公正为人,就给儿子取字为“公绪”。
骆俊有文武才干,治军严明,并善于社会治安,盗贼、兵匪均不敢骚扰。在屯田保疆中,他养兵以济百姓,克服了天灾和人祸之害,一连几年都获得好收成。陈地的老百姓对骆俊都非常感激,生儿育女时,不少人改子女姓氏为骆姓,以表示对骆俊的感恩。
建安二年(197),骆统5岁。是年,饥荒空前,粮食困难到极点。袁术苦于部队为粮草所困,就派人向骆俊去借粮。骆俊嫌其不立政德,居心叵测,没有答应。袁术恼羞成怒,派人把骆俊暗杀了。从此骆统和母亲便过上了孤儿寡母的生活。
建安五年(200),东吴大将华歆相中骆统母亲,欲娶其为续弦,在孙策的撮合下,骆统的母亲改嫁给华歆。
骆统从小就聪颖过人,并且很有个性。8岁时他就决意自立,不愿随继父生活。在同宗亲人的帮助下,和姐姐回到故土乌伤。
临别时,骆统向前来送别的母亲跪地三拜,说了声:“母亲,请多多保重,我走了。”转身就上了马车,强忍热泪,不再回头。他母亲一直在车后哭着,喊着,跟着。赶车的马夫说:“你母亲还在后面跟着啊!”骆统说:“我不想增加母亲更多的思念和悲哀。”
自那以后,骆统在乌伤学文习武整整12年。由于战争连年,饥荒严重,常见饿殍横于路边,骆统忧心如焚,寝食不安。于是,他决定节衣缩食以赈济贫民百姓。由于节食过度,人日见消瘦。骆统的姐姐知道后,多次询问骆统,为什么要如此节食?骆统回答说:“为国奋斗的文臣武将们连最粗劣的食粮都不足,我怎能忍心只关心个人的温饱?”
骆统的姐姐听了很感动,说:“难为你有如此可贵的爱国爱民之心,你怎么不早告诉我?”于是他姐姐就把自己的衣服、粮食省出一份来,给骆统接济穷困百姓,同时又把骆统的这些情况转告母亲。骆统母亲大加赞许,鼓励他为民分忧、为国出力。骆统这种急人所急、忧人之忧的美德,不仅使他在当地名声大振,而且整个会稽郡、豫章郡等地也广为传颂。
正因少年时代在故乡亲身体验了平民的苦难,因而他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以造福于民为己任的坚定信念。这成为他短短一生中不懈追求的动力源泉。
惠 泽 黎 民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国鼎立。
公元 21年,孙权迁都秣陵,改名建业(今南京市)。他采纳文臣武将“分土治国,褒赏贤能”的建议,招纳四方贤士,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东吴的政治和经济地位。由于骆统在地方上素有爱国爱民的好名声,故被孙权看中录用,授乌程相之职。乌程,就是现在的浙江湖州一带,地域辽阔,百姓超过万户,是个大王国。乌程地势平坦,舟楫便利,是兵家必争之地。由于战事频繁,贼寇猖獗,百姓惶惶不得终日。当时年仅20岁的骆统,被安排在这样重要的郡国为官,足见孙权对他的器重和信任。
骆统在乌程为官期间,十分体恤民情,廉俭自律。他主张以民为本,提倡农耕与渔牧并重,把“政使惠风,举贤重良”当成教化的大事来抓;主张“以德亲百姓,以仁治天下,以勤政取信于百姓”。当地的百姓都交口称赞他心怀仁慈,恩德广被一方。
骆统博学多才,分析问题常有独到见解,能为孙权弥补决策过程中的不足。另外,骆统“苟所闻见,夕不待旦”,一旦有新问题或者新见解,他都能及时反馈给孙权。孙权欣赏他对事业的忠诚之心,在任会稽郡太守时,把他提升为郡功曹,负责掌管考查、记录文臣武将的功劳。后来,孙权又把骆统提升为讨虏军行骑都尉。同时,还把自己伯伯孙辅之女介绍给骆统为妻。
骆统为人厚道,心如明镜,耿直如父。他“常劝权以尊贤接士,勤求损益”。建议孙权不计门第、不计恩怨,把尊重贤人,重用贤人,当作理政之要。主张不失时机,随时听取不同政见,取长补短。
骆统的为人至诚可嘉,被孙权重用;骆统的用人之道更是行之有效。骆统曾说:“晌赐之日,可人人别进,问其燥湿,加以密意,诱谕使言,察其志趣,令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骆统认为用人,贵在培养,贵在感化,使之不忘报效国家。他主张选拔人才,要注重实践,重视考察,努力做到知人善用,以人格力量发挥人才作用。骆统的这种用人之道,深得孙权的赏识,并得以采用。
陆机《辨亡论》赞:孙吴能“兴天下争衡”,其功之一,在于“骆统疆谏以补过,谋无遗算,举不失策。”总之,孙权前期所以能推诚信士,求贤若渴,恤民如稚子;同时,量能授器,德能容人,亲以致爱,其间与骆统的剖心赤诚、刚正为人、谏以补过是密不可分的。
上 疏 勤 政
骆统一生先后曾上书表30余份。骆统忠直敢言,言必至善,所有政书言必赤诚,言必无私,言必倾盆,感人至深,实为千古刚正风范,后人楷模。
骆统著名的《论时政疏》,劝孙权“留神思省,补复荒虚,深图远计,育残余之民,阜人财之用”,阐述了他可贵的政德观、骆统疏曰:
臣问君国者,以据疆土为强富,制威福为尊贵,曜德义为荣显,永世民为丰祚,然财须民生,强赖民力,威恃民势,福由民殖,德俟民茂,义以民行,六者既备,然后应天受祚,保族宜邦。《尚书田》:“众非后无能胥以宁,后非众无以辟四方。”推是言之、则民以君安,君以民济,不易之道也。
这段文字着重表明了骆统的民本思想。骆统认为,大凡国君常常把拥有土地多少、版图大小视为富强的标准,视掌握生杀赏罚大权为尊贵,炫耀德义为荣耀,君位子孙后代相传为上帝厚赐。然富国要靠民众创造,强国得赖民众齐心协力,君王的权威靠民心归附,丰衣足食靠耕作创造,德行赖民众相互提高,义理须民众推行。做到以上六条,才能应天命,继位统,保宗室,安邦国。总之,国泰民安,繁荣昌盛,老百姓是基础,有民才有本。
骆统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和老百姓的心态走向,进行了客观而又全面的调查研究。他说:
令强敌未殄,海内未艾,三军有无已之役,江境有不释之备,征赋调数,由来积纪,加以殃疫死丧之灾,郡县荒虚,田畴无旷,听闻属城,民户浸寡,又多残老,少有丁夫。
意思是说今强敌未灭,国内未安。三军征战不已,沿江防线不解甲,马不卸鞍,常备不懈。民间征调频繁,无以宁日;加之瘟疫流行,新坟遍野,郡县田宅荒芜,民户损耗,乡里但多见残疾、老人,少有壮男、强丁。面对这些,骆统感到“心若焚燎”,对百姓“生则困苦无有温饱,死则要弃骸骨不反”深表同情。
正因为骆统有这种强烈的爱国爱民思想,对当时官吏的强惩暴敛、巧取豪夺等腐败现象也进行了鞭挞。同时,对不重教化、不顾生息的“后生不育”的严重危害也进行了披露。通过分析利弊,骆统为孙权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骆统察补说:
夫国之有民。犹水之有舟,停则以安,扰则以危,愚而不可欺,弱而不可胜,是以圣王重焉,祸福由之,故与民消息,观时制政。方令长史亲民之职,惟以辨具为能。取过目前之急,少复以恩惠为治,副称殿下天覆之仁,勤恤之德者。官民政俗,日以凋弊,渐以陵迟,势不可久。夫治疾及其未笃,除患贵其未深,愿殿下少以万机余闲,留神思省,补复荒虚,深图远计,育残余之民,阜人财之用,参曜三光,等崇天地。
骆统认为,做君主者都应懂得,顺民则昌,民为邦本,民安邦固这个道理。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出台爱民政策,与民生养休息才是仁政、德政。但是,目前委派的那些地方官吏不称职。他们挂的是亲民之名,但做的是强征暴取之事,很少以恩惠治天下,以仁慈取民心。因此,官民关系恶化,政风恶劣,腐败孳生,每况愈下,国政日渐衰微。骆统认为,如果国力弱而不支,国家就无法久治。治国与治病除害的道理一样,治病贵在初发之时就及时诊治,斩草除根;除害贵在没有形成气候之时,就彻底铲除。他希望君王在日理万机之余,挤点时间,了解民间疾苦,采取补救办法,这恩德就比天要高,比地要大,比海要深了。
孙权经过反复比照补察,对骆统提出的“尤以占募在民间长恶败俗,生膏叛之心,急宜绝置”的建议,认真采纳并先后都付诸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戎 马 生 涯
建安十九年(214),骆统23岁。孙权北征皖城(今合肥以南),骆统随军同征。却逢当时曹操大兵南举,进入汉中。刘备怕失去益州,派使求和;孙权也忧虑局面,派诸葛谨去报信寻盟结好。蜀、吴联合,互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孙权管辖;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刘备管辖。孙权从陆口返回,欲攻合肥城。攻了十余天未果。后听说曹操离开汉中回皖,即撤军回归。路过津桥时,被驻扎津桥以北的魏国大将张辽偷袭。孙权猝不及防。当时,吕蒙、甘宁分兵迎敌,奋力抵抗。凌统以死保驾,抵御敌军,受了重伤。骆统等且战且退,保孙权冲出重围。据《江表传》所记,当时情况十分危急,孙权策马跑上津桥(又叫逍遥津,今安徽省合肥县东)时,南边桥板已断。孙权紧急勒缰,战马失控,双蹄腾空,幸亏后面一个叫谷利的士兵赶到,在马屁股上狠抽一鞭,战马乘势一跃,跳上南岸。还好将军贺齐带着三千人马前来接应,保护孙权上了大船。嗣后,因护驾有功,凌统封偏将军,兵力加倍;谷利被拜封都亭侯;骆统也升任建忠中郎将,率领武射吏三千人。凌统死后,他的一万余军马也都归骆统率领。
建安二十四年(219),骆统28岁。是年十一月,骆统随陆逊别取宜都,升偏将军。
公元221年,随大都督陆逊征战夷陵,帮助陆逊火烧刘备兵营,再立战功。是年骆统30岁。
据《吴书》十三《陆逊传》所志:陆逊当年在夷陵当“大都督”指挥作战,东吴诸多将军都“各自矜恃,不相听从”。唯有骆统文武全才,又性情随和。其他多是刚烈武夫。因此,陆逊常和骆统共商大计,并请骆统在众将军之中做一些协调和解释工作,显示了他的非凡组织协调能力。
夷陵之战的决策中,充分显示了陆逊和骆统的军事才干。
刘备率军从江州到夷道,一路进军600里,几乎没有什么阻挡。刘备官兵和陆逊部下不明就里,笑陆逊是“书生用兵,只会让地”。他们不知是在诱敌深人,纵敌骄气。唯骆统深知陆逊之用意,心照不宣。刘备一路扎了40余个大营,每处安排兵力守营,拉长了战线又分散了实力。陆逊、骆统等坚持六个月不出兵,任蜀兵阵前叫骂,意在消磨蜀军意志,瓦解士气。后来,陆逊见刘备三路兵马合一,下寨江岸,用树木编成栅栏连营,在骆统的帮助下,采用“火烧连营”的办法,一举打败刘备,迫使其退守白帝城,彻底夺取了夷陵之战的胜利。
蜀兵溃退后,吴军将令徐盛、潘璋、宋谦等要求陆逊再发大军穷追,活抓刘备以灭蜀。他们纷纷上书给孙权,连安东中郎将孙恒也坚持这个意见。孙权听了将军们的要求后也动了心,但又不敢轻易决定,就专程派人前来征求陆逊的意见。陆逊当时也决定不下,就招偏将军骆统和征北将军朱然商议。骆统竭力反对出兵追击。于是就由骆统执笔三人联名上书说:“曹丕召集了将士,外表上说是帮助我们讨伐刘备,内心里却另有奸计。我们决定立刻退兵,请主公马上布置濡须坞驻防和沿江东北一带的防御,千万!千万!”事实竟如神算一般。陆逊全军刚刚退回荆州,北面就传来紧急警报:“魏兵分三路,准备打到东吴来了。”孙权接到骆统、陆逊、朱然三人妻章后,即派建威将军吕范、副将朱桓等分头迎战。同时又采用陆逊和骆统的建议,修书魏主,采取称臣对策,使得曹丕进兵无由。
吴黄武二年(222)三月时,魏文帝以孙权称臣不诚为由,派曹仁率军前来攻濡须坞。骆统受命领兵前去助濡须督朱恒。骆统援兵赶到时,值朱恒一半兵力去保羡溪未归,战场上兵力悬殊很大。骆统临阵与朱恒急议,堰旗息鼓,伏兵以待。骆统协同将军严圭分守两地,形成犄角之势。曹仁果真上当,在派他的儿子曹泰率兵进攻濡须城时,又分兵五千去偷袭中洲,自己亲自带了一万多人留守橐皋。朱恒一面出阵迎战曹泰,一面派人偷袭,火烧军营,把曹泰打得落花流水。骆统杀了魏将常雕,严圭活捉了王双,大获全胜。孙权即封朱恒为嘉兴侯,提升奋武将军,派往彭城作相。骆统封新阳亭侯,拜濡须督,一直到黄武七年(228)英年早逝。
刚 正 抗 辩
据《会稽典录》所载,太末县徐陵为官清廉,业绩显著,为孙权重用。徐陵死后,家里的田地、童仆、奴婢等都被地方霸主和强人抢掠一空,徐陵的儿子徐平落难。骆统知道后,一面代为申诉冤情,辩明是非,请官府惩治坏人;一面又亲自上书,请求孙权思贤嘉善,救济徐平。孙权得知后,安排徐平到丹阳太守诸葛恪手下为官。徐平作战勇敢,立了很多战功,官至武昌郡的左都督。
山阴有神笔椽吏之称的朱育说:“瞻仰景行,其聪明大略,忠直謇?,则偏将军乌伤骆统。”这从骆统为张温抗辩的奏疏中能看出他“为人掏心”的义举。
孙权受张昭委托和举荐,先拜张温为议郎、曹尚书,后升为太子太傅。公元222年,张温出使蜀国以后,经常宣扬诸葛孔明治国有方。孙权心中大为不悦,又担心最终不能为自己所用。事也凑巧,公元224年,张温再次出蜀回来后,发生了暨艳谋反未遂之事。一些嫉才的人趁机馋害张温。孙权即以张温“朋党作奸、贻误军令、炫华惑众、有辱本国”等罪,把他削职为民。
御笔钦定的罪状,一般没人敢言。但骆统出于“为国观听”,敢于“密陈其理”。他认为张温获罪,其因在于“务势者妒其宠,争名者嫉其才”,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完全是小人谗言毁誉、君王缺乏明察的结果。
为分清是非,骆统对张温“举才不当”,被孙权定为“朋党作奸’之罪,进行辩析。他说暨艳被录用,主要责任不在张温。就算推荐有误,张温也不是第一个推荐暨的人。“先见用于朱治,次见举于众人,中见任于明朝”。说张温与暨艳“朋党作奸”,无凭无据,仅以“举才不当”推定,实在说不过去。
关于“贻误军令”罪,骆统也进行客观解释。公元214年时,张温曾受孙权命令,前去长河、零陵、桂阳三郡指挥接收投降的官兵。因为曹丕没有退兵,张温只能等曹退兵后才返归复命。对此,骆统解释说:“然计其送兵,以比许晏,数之多少,温不灭之,用之缰赢,温不下之,至于迟速,温不后之,故得没秋冬之月,赴有警之期,不敢忘恩而遗力也。”总之,张温一直奉公执行命令,军马没有减少,战场上没有退却,军期也没有延误,完全尽心为国,忠君效力,又何罪之有?
对孙权指责张温出使蜀国“有辱本国”之罪,骆统认为,为国出使,盛赞“他国之美”,只要自己“没有屈节为臣”,就不能说是“炫华惑众,有辱本国”,而是正常的“使节之行,使臣之道”。西蜀派邓芝回访武昌,这是国与国之间友好的往来。邓芝的回拜,实际上是诸葛亮派邓芝送张温回国,是对吴国的尊重,不是张温的私交行为。此外,骆统对张温所谓“卖恩群臣”等罪也进行抗辩。
为使孙权纳谏,表明自己的无私和刚正,骆统最后表态:“我和张温已多年没有联系。张温既不是我新近的朋友,也不是我对张温有什么特别的感情,只不过是共事的同僚,都是君王的臣子。如果君王能细加辨析、核实,什么嫌疑都能解开。今天我为张温陈情抗辩,我也并不对自己抱有多大的指望。张温已受坐获罪,独行在前;我也愿受耻,罢官革职在后。”但是,孙权始终没有采纳骆统的坦诚谏言。
黄武七年(228),孙权在武昌称帝。登基时,孙权对先父、母亲、兄长、儿子及文武百官进行了大封赏。但骆统却没有受到封赏。骆统也自知“清浊大明,善恶太分’,虽问心无愧,但毕竟心里郁郁不快。不久,终因经年征战,积劳成疾而客死他乡,年仅36岁。
骆统史实,古今有口皆碑。1998年《人民日报》外文版图文并茂地赞誉骆统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操。
主要参考资料:
《三国志》,[晋]陈寿撰
《诸葛亮孔明全集》,明储葛人诸葛悼辑
《二十五史(现代版)》,颜炳罡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9月版
[作者简介]葛海有,男,浙江义乌人。1946年生。义乌市总工会干部,中学高级教师,齐齐哈尔大学黑河分校中文客座教授,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委教研部委员,义鸟市政协常委、学习与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出版专著有《审美心曲》等。
(金佩庆 编校)
# 骆统
{最后编辑时间:2010-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