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拆除最后两座旱厕
位于长春路的义乌最后两座旱厕,随着旧城北门地块的改造,轰然拆除,至此,旱厕在义乌城区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小小厕所的变迁折射商城文明程度的提升
近日,位于长春路的义乌最后两座旱厕,随着旧城北门地块的改造,轰然拆除,至此,旱厕在义乌城区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从此,城区将再也难觅旱厕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发展、高起点、高标准的公共卫生间。
有人说,厕所是文明的尺度。厕所建设和管理的好坏标志着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也反映着它的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的确,小小厕所,其实关乎民生。而厕所的几度变迁,则是我市文明程度和社会发展不断提升的一个小小映射。
变迁前的旱厕
据了解,解放初期留下的厕所非常少,而且破败不堪,基本上是 “一个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四边”的露天旱厕。解放后至六七十年代,政府兴建了一批公厕,也都是旱厕,卫生情况并没有较大改观,因为无水冲洗,臭味较大,成为苍蝇、蛆虫滋生地。有个段子戏称上公厕是“一闻、二跳、三叫、四哭、五笑”,即找厕所不用看标示,最容易的办法是“闻”味寻厕;到了厕所里污水横流,要“跳”跃前进;夏天厕坑里蛆虫蠕动让人心惊大“叫”;而厕所里浓烈的恶臭气味呛得眼睛泪流如“哭”状;便坑相互之间又毫无遮拦,人们只好相视苦 “笑”。
第一次变迁:旱厕改水厕
从八十年代起,随着改革开放和义乌市场的萌芽,政府开始着手新建水冲公厕和改建贮粪池公厕。近年来,在先前基础上,市环卫处又先后投入90余万元对城区的大部分公厕进行了改造,把残余旧旱厕改造成水冲式。
90年代初,义乌城市建设突飞猛进政府提出了利用社会闲置资金建立公共厕所,即“谁投资,谁使用”的BOT模式,于是,一批较为整洁的公厕开始亮相义乌的主要街道和住宅区。为适应我市商贸城市建设需求,创建文明卫生城市、环保模仿城市、园林城市,这些公厕大多设备较为完善,且糅合了“一厕一景”的理念,为当时急遽发展的商城解了燃眉之急。不过,位于黄金地段这些点的厕所往往都设置在二楼,没有考虑残疾人的需求。
第二次变迁:上厕所免费
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义乌被传成了一个“地上有钱无人捡”的城市,其中有个经典片段就是,在义乌厕所门前收费一年,回家便能盖一栋房。当时义乌已经吸引了国内各地的经营商,市场每日客流量达到了数万,这么多客流加上众多经营户,市场边上的厕所焉能不火?于是厕所门前的老大妈也练出了一手收钱,一手折纸的看家本领。
2003年,环卫处管理的公共卫生间全部实行免费如厕,包括市场内的厕所也都免费对外开放,并实行专职保洁管理消毒制度。环卫处管理的公共卫生间共有86座,仅保洁员的工资,一年都要近百万,还有维护费等,都由政府埋单。
免费的厕所上起来格外舒心,当时有一位上海的佘专家来我市考察时,突然发现义乌厕所不再收费,保洁又很到位,马上写了封表扬信投送给媒体,一时间,这一新闻成为各地客商的美谈。
第三次变迁:“五星级”公共卫生间上街头
2005年,市环卫处投资120余万元分别在稠州西路南方联对面、稠州中路针织市场附近建设了两座“五星级”公共卫生间。走进去,窗明壁亮,空气清新,内有假山盆景装饰,加上冲厕自动化、设置先进的残疾人专座、干手器等,使如厕成为一种享受。康有为曾在《大同书》里这样描绘未来的厕所,“以机激水,淘荡秽气,花露喷射,花香扑鼻,有图画神仙之迹,令人起观思云”,如果康先生有幸来到义乌,会发现他的梦想已经变成了现实。
目前,城区共有公共卫生间220多座,全部达到了二类标准以上,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记者从环卫处了解到,今后,我市还将建设和改造有利于残疾人的无障碍公共卫生间,最大限度利用空间的无性别公共卫生间,潺潺悦耳的音乐公共卫生间等。
义乌商报记者 何晶 特约记者 许静生
# 义乌拆除最后两座旱厕
{最后编辑时间:2007-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