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义乌 - eyiwu

《琵琶记》成稿于义乌


《琵琶记》有南曲之祖之誉,旧时与《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合称四大名曲,其成稿地在义乌却鲜为人知。
琵琶记》有南曲之祖之誉,旧时与《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合称四大名曲,其成稿地在义乌却鲜为人知。

  据《浙江通志》卷四十七,古迹九,第1319页载:

  《东阳县志》:元时,永嘉高则诚从乌伤黄文献游,不闻其读书。既辞归,黄偶登其所居楼,见壁间书,乃《琵琶记》草,文辞淹博,意义精工,读而奇之。追饯此亭,三杯而别,因传为“三杯亭”。

  文献为元代义乌人黄 谥号。

  东阳县现存明隆庆朝所纂《东阳县志》。就有“三杯亭”的记载,直到近年出版的《东阳市志》都未缺佚“三杯亭”。这是高则诚《琵琶记》成稿于义乌黄 家的有力佐证。

  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把国内民众分成四等。一等蒙古族人,四等为原南宋统治区的人民,称为南人。元朝统治者限制南人做官,强化对南人的统治;把原南宋的政府官员贬为堕民,横加压迫。导致南方人产生反元情绪,不愿为元朝出仕做官的风气特别浓厚。但也不能明说,否则必遭杀身之祸。于是,世人利用蔡二郎与赵贞女的故事,鞭挞贪图个人享乐,遗弃父母妻子儿女、忘恩负义的政府官员典型人物蔡二郎,视出仕做官为不义之举。高明字则诚,家庭殷实,很能读书,父母唯恐儿子“学而优则仕”,家里出了蔡二郎式的人物,忧心忡忡,对儿子则诚特别强调蔡二郎的不义和做官对家庭的危害。高则诚从小受到这一特殊熏陶,对故事情节娴熟于心。但终日无所事事,前途茫茫,何去何从,十分犹豫。

  高则诚熟读四书五经,受儒家学说熏陶,有志干一番事业,却由于父母阻挠,不能参加科考,内心郁闷。想要干一番事业,必须先解除父母的顾虑,而父母的顾虑则来自蔡二郎与赵贞女的故事。如果蔡二郎能像自己这样不背亲弃妻,天下父母就不会拦阻儿子应试出仕了。高则诚抱着这个念头,决心改写蔡二郎与赵贞女的故事,用以说服父母,期望父母因此改变观念允许自己参加科举考试。

  黄?义乌县城人,在元朝朝廷当了大官,名声很盛,加上当过几省乡试主考官,行踪几乎被全省上层人士所关注。至正三年(1343)因母逝,按制度规定,离职奔丧,回家守孝27个月。他一回义乌,省内名士宋濂、刘基、傅藻、金涓等都去拜师求教。消息传到高则诚耳里,为解心中的疑惑,他也赶到义乌,师事黄 。

  黄是位学问家,有“儒林四杰”之誉,对学生所讲,不外乎孔孟之道,道学之理。这都与科考有关,高则诚心中暗喜,但要取得功名,必先取得父母妻子的支持。于是抓紧在老师家中,把早已成竹于胸的蔡二郎与赵贞女故事,改编成戏曲《琵琶记》。但这种改编,古人少见。黄学士能否认可不可知,又不便自诩,于是他故作遗忘,径自上路回家。暗中留下手稿看老师有何反应。他走后,《琵琶记》手稿即被黄发现。故事写的是,蔡伯喈上京应试,其妻赵五娘在家奉侍翁姑。蔡高中状元后,招婿于牛相府。家乡遭受饥荒,蔡父母都饿死。五娘求乞进京寻夫,最后得牛女之助,与蔡伯喈团聚。把传说中蔡的弃亲背妇改为被迫,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改为全忠全孝,变谴责为同情,在戏曲史和文学史上产生很大影响。

  黄数度主考乡试,时时不忘为国荐才。身为朝官,自然把元朝当作正统天下。他一看到《琵琶记》草稿,觉得高是位不可多得的人才,立即产生送别饯行、规劝门生 “改邪归正”的想法。黄在东阳县南约10里的大路上追及。延入路旁峰回亭,取酒为其饯别,三杯祝酒,勉励门生应试科考,报效国家。此举惊动东阳县官乡绅,使黄追饯高明一事,得于“三杯亭”中如实记载。    翁本忠


# 《琵琶记》成稿于义乌    {最后编辑时间:2007-03-26}

 相关内容
数字义乌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