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的佛堂药商“火并”故事
佛堂古镇素有“商家的心,顾客的秤”之谓。上世纪40年代,佛堂药业行的绍宁商人与本地商人的商战,虽然源于竞争,事实上却打开了顾客至上、人道为先的风气,为当地药铺名声在外创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佛堂古镇素有“商家的心,顾客的秤”之谓。上世纪40年代,佛堂药业行的绍宁商人与本地商人的商战,虽然源于竞争,事实上却打开了顾客至上、人道为先的风气,为当地药铺名声在外创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1925年前后,佛堂镇稽亭村的丁氏子孙丁必伦,去兰溪一家药行当学徒,粗通医方后回到佛堂自立门户。在佛堂当时最繁华的盐埠头老街开设了“寿春堂”药店。他以“前店后厂”制造中成药的经营方式,直追由绍宁商人开的百年老店“沈太和”,大有一霸佛堂商埠之志。1937年,时年37岁的丁必伦建立了佛堂盐埠头“寿春堂”的中药配方零售部、人参田七部、片饮加工部和中成药泡制工场。扩大营业后,生意十分兴隆、发达,形成了与“沈太和”平分秋色之势。
1948年5月,佛堂国药业同业公会第一届改选职员会上,48岁的丁必伦当选为同业公会的理事长。“沈太和”老板沈献麟的次子沈寿依、三子沈寿涌退居理事。此时“寿春堂”真正成了佛堂药业商界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后起之秀。
不甘示弱的“沈太和”店主沈寿依,决心重振“沈太和”百年老商号。托人去杭州“种德堂”弄来了一本泡制中成药的“秘册”,并用高薪请来了制药师傅,特意从外地买来几只梅花鹿。为了达到轰动效应,他四处张贴广告,招摇过市,吸引顾客,择日牵着全身洗刷一净的梅花鹿,披红挂彩地穿过佛堂古镇的直街,来到新市基广场,牵上搭好的高架,祭告天地后,用粗绳勒杀。之后清除粪便,当众配以二三十味中药材,放入锅中熬煮成胶,晒干研成粉末,和以蜂蜜,公开制成货真价实的 “全鹿丸”。“沈太和”用这种当众泡制“全鹿丸”的广告,赢得了顾客的一致公认,生意大为好转。一时间,佛堂各药房为取信于病人,卖药讲究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成为了一种时尚的风气。
“寿春堂”采用不许伪药、劣药上柜,也不能用其他药代替缺味的经营方式。
“沈太和”马上采用了按药方中所开的中药名称、数量,先一一包成小包,再包成大包,以便顾客按药方检查中药的成份与数量的方式,与“寿春堂”展开竞争。
“寿春堂”用重礼聘请当时在义乌被誉为“德泽仙看过毛病,死也甘心”的内科名医“德泽仙”,进行坐堂开方,免费门诊、配药。
“沈太和”也马上在自己药房的排门上,开一个小窗,以备夜间抓药。即使是买一分钱两只的膏药,夜半有人敲门也必然开窗接待。而且为自己订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只要病人药方上需用人参、羚羊、犀角、牛黄、熊胆等名贵药材,假如贫家药资不够,只要请一位佛堂熟人担保,一律准许赊欠。即使眼见无力偿还的,也先救人要紧,来者不拒,有求必应。(后来,“沈太和”在店面屋排门上,为方便顾客夜间购物开“小窗”的经营方式,被其他商店纷纷效仿,成为佛堂商店夜间营业的一种风气。)
这一种种本地药商与绍宁药商以商德为代价的“火并”,得益的自然是消费者。同时也招来了金华、东阳、永康等外地的求医、求药者慕名而至。( 作者 贾沧斌)
# 60年前的佛堂药商“火并”故事
{最后编辑时间:2008-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