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义乌 - eyiwu

佛堂镇信顺堂


佛堂镇东王村的信顺堂,坐西朝东;三进二天井加左右边厢共廿九间,俯瞰全貌,极像一个双口“吕”字。加上该厅堂西头后檐的一组明代平房老屋,呈“宀”宝盖头“罩”在“吕”字上方,形成一个硕大的“宫”字型整体布局建筑。
“宝盖头”留下美丽传说

佛堂镇东王村的信顺堂,坐西朝东;三进二天井加左右边厢共廿九间,俯瞰全貌,极像一个双口“吕”字。加上该厅堂西头后檐的一组明代平房老屋,呈“宀”宝盖头“罩”在“吕”字上方,形成一个硕大的“宫”字型整体布局建筑。据东王村凤林王氏60多岁的裔孙、南京国际关系学院政治部主任王圣潮介绍,经他向南京东南大学古建筑专家教授咨询,古时候的帝王后裔,为玄耀自己的祖先曾经居住过皇宫,曾有这种类似“宫”字型布局建筑。可是,东王村民的祖先,历代布衣,这就为后人留下了一个令人费解的“千古之迷”。

经多批古建筑专家考证,东王村信顺堂“宫”字型布局的古建筑,从结构风格上可以看出,是分别于三次不同时间,建造于明末清初。其中宝盖头建筑的时间最早,其始建于何时虽然无考,但是宝盖头上面的“丶”,原系单独的三间房屋,可惜在1958年时被拆毁;剩下已经少了“丶”的一组“冖”型建筑,也因部分古民居近几年进行了拆建而已欠完整。惟“吕”字型上下二个“口”字,据旧《宗谱》中记载:分别由凤林王氏廿六世(即东王第十三代)祖,讳守发(1653—1705)与其子王国翰(1693—1757),建造于清朝初期。尤其是从“吕”字上“口”的后进房屋“板壁构件线条明快”,“吕”字下“口”的中进与前进“木雕工艺精细”不同的建筑风格中可以看出,前者明显带有明朝民居建筑遗风,后者带有清朝建筑注重木雕构件之特色。

据东王村旧《义乌凤林王青口派宗谱》记载:东王村原名东溪村。守发公“财从义取,事从理行”,当他建成后厅时,曾有一名人赠以《爽沃宸昇》匾额,称赞其厅建于清爽沃土的环境中,简直可与帝王居舍媲美。其子王国翰“力农服贾,两檀其身”,继承其父的遗志,完成了续建“信顺堂”前厅的宏业。

传说国翰公,以种田为主,农闲附带做腌制、贩卖火腿生意。每次出门为了节省开支,都携带干粮,途中充饥。即使上饭馆也从不点菜下饭,家中带去一个咸鸭蛋,可当二三天的菜肴。其实,这只咸鸭蛋,是一只空蛋壳内装满细盐,以筷头经口中唾液醮湿后,朝蛋壳小洞中蘸粘上细少的盐粒,放入口中,取其咸味下饭,给旁人造成一个他餐餐是用咸鸭蛋下饭、富有奢华的假象。

但是,国翰公对公益事业,毫不吝啬。据旧宗谱载:乾隆壬申(1752)年,夏大旱,榆皮草根,采食殆尽。他为了赈济灾民,与妻子朱氏,毫不犹豫地把家中的稻谷,帮助乡邻度荒救急。乌伤县令杨公,挥毫制匾《德望兼隆》与《萱堂长茂》二块,分送给国翰夫妇,以表彰其善民。

经过多年的努力,国翰公为完成父亲续建“前厅”的遗愿。在其父挂匾称之为《爽沃宸昇》后厅的前面,又加造了二进二边厢的中进和前进的厅堂。乾隆丁丑 (1757)年,国翰公晚年弥留之际,嘱咐子孙在厅内挂匾称之为《信顺堂》后,又在厅后壁朝《爽沃宸昇》的外墙上,写上《为善最乐》的横批,以此作为上对祖宗、下教子孙的传家座右铭。人们纷纷传颂“东溪边居住着有这样一个以善为乐的王姓人家”。从此,东溪村也就被人们改称为了东王村。
 (特约记者 贾沧斌)


# 佛堂镇信顺堂    {最后编辑时间:2008-03-02}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