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义乌 - eyiwu

义乌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拟入选项目


朱丹溪中医药文化、头粳饼制作、东塘高粱烧、青柴棍酒酿造

2013年07月11日

根据《浙江省文化厅关于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的通知》(浙文社[2006]9号)和《义乌市文广新局关于申报第四批义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通知》(义文广[2013]58号)文件精神,经过各镇(街道)推荐上报和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并组织有关专家评审,拟确定朱丹溪中医药文化等八个项目为“义乌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现将项目简介公示如下:

在公示期内如有疑问或反应问题可致电义乌市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联系人:叶英立、季艳佳,联系电话:85470906。
 

1.朱丹溪中医药文化

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义乌赤岸人,金元四大家之一,被誉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医理并通的医学巨匠”。而由他衍生的朱丹溪中医药文化,更是对古今中外医学的进步产生重大影响。在国内,其创立的“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气、血、痰、郁”四伤学说,丰富、发展了中医学的内容,并有“杂病宗丹溪”之说。另外,其所创制的大补阴丸、延寿丹、越鞠丸、保和丸、二妙散、左金丸、虎潜丸、上中下通用通风方等方剂,目前仍为临床所常用。其强调的未病先防、保护正气、注重心理调摄等,仍影响着当代人的养生。

在国际上,朱丹溪中医药文化也有着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公元15世纪,丹溪学说传入日本,发展成为日本汉方医学最早的流派“后世派”,指导汉方医学达三百年之久,朱丹溪被后人尊称为“一代医宗”,日本尊为“医圣”。

时至今日,义乌市政府重视丹溪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定期举办丹溪养生文化节,邀请省内外专家进行学术探讨,开展丹溪中医药文化研究和传承,由此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2.头粳饼制作

头粳饼这一传统食品的制作工艺,是义乌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头粳”是大陈镇东塘地域一种用早籼米做成食品的称呼。虽然早在明清时期就有蒸头粳的习惯,但是大陈镇东塘一带的点心常因交通不便而造成食物腐败。因此为了避免粮食的浪费,慢慢就衍生出了“头粳饼”。头粳经济实惠,不用任何添加剂,色香味俱全。看起来晶莹透亮,闻起来纯正米香,口感比粉干润滑,且烧省时,煮炒皆可。而且头粳只要收藏得当,可久放不坏,所以代代相传,直至今日仍在传承。

3.东塘高粱烧

早在清朝时期,大陈镇东塘、楂林一带就有酿酒的农民家庭作坊。这一时期的酿酒一般以自食或待客之用。东塘高粱烧色香味俱佳,其特色是使用本地高粱,晒干扬净,用清水浸泡,煮熟,摊凉拌入酒药,缸内发酵等多道工序酿制而成。

高粱烧,表现为色清如蒸馏水,香味扑鼻纯正,饮后口不干,不刺喉,储藏多年不变质。

4.青柴棍酒酿造

    青柴棍酒是上溪镇的传统美食,原产地位于仙坪村(旧址),至今已有480多年历史,相传自有了仙坪村,就流传着酿造青柴棍酒的传统。青柴棍酒特色就在于其高山的酿制环境以及特殊的酿制方法。青柴棍酒以当地优质高粱、糯米、仙人洞水为原材料,配以民间三十多种中草药,酿造做法有异于其他地区,风味别具一格。

    青柴棍酒度数适中,色泽金黄,口感绵甜,气味醇香,酒风独特。每逢节庆时节,仙坪人必备此酒,举杯共庆。

5.孔村白糖

    孔村的历史始于明成化年间,距今已有500年历史,孔村白糖距今也有百年历史。在《后汉书》“卷十”“后纪”十上“明德马皇后”就有“含饴弄孙方言饴饧”记载。义乌白糖制作早在元代朱丹溪《本草衍义补遗》(位于明方广《丹溪心法附录》)“卷首”二十中有明确记载。民国至改革开放初期,金华市面上销售的白糖几乎都出自孔村。
孔村白糖制作工艺复杂,需要历经发芽、洗净、蒸煮、发酵、压榨、熬制、打糖、剪糖等繁琐工序。还可将其制成德宝、寸金糖、称杆糖,是一种纯手工的工艺制作。

义乌历来逢年过节就有以白糖配茶的习俗,因此保护孔村白糖对于研究义乌当地的历史、风俗、工艺具有积极的意义。

6.戏剧宗教服饰

婺剧是已有百年历史的剧种,而婺剧的戏装刺绣距今有四百多年历史。据《尚书》载,远在四千多年前出现章服制度,说明当时已有刺绣工艺。刺绣又名鍼绣,俗名称绣花,是一项复杂和精细的手工艺。在戏曲表演中,通过观察不同刺绣图案,可以分辨人物性格和等级。一般绣有绒绣、线绣、平金、盘金银线等区别,纹饰有龙、凤、鸟、兽、鱼、虫、花卉、云、水、八宝、暗八仙等,色彩分上五色:红、绿、黄、白、黑,下五色为:粉红、湖兰、宝兰、紫、绛等等。用途非常广阔,如戏剧中有:男女袍(即龙袍)、男女靠(即铠甲)官服、宫装、开氅、龙箭、马褂、龙套等.

宗教服饰更是历史悠久,宗教服饰的刺绣在道观、寺庙、庵堂等,亦是不可或缺的点缀元素。宗教方面大类有幢、旆、旗、罗、伞、盖、帐等。在义乌民间仍在传承。

7.杂技绝活

杂技表演是江南民间艺人“江湖买艺”的一种形式,自古流行于浙江一带。这些表演,无乐器伴奏,无场景布置,艺人主要依靠表演中的各类道具,边表演边道白,其技艺之精湛、表演之出彩,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义乌佛堂镇民间艺人,在这行当堪称江南一怪,主要奇技绝活有“活蛇穿鼻”、“缩骨功”、“电钻钻鼻”、“头顶功”,口技“鸣翠柳”、“弹棉花”、“捉小鸡”等。杂技表演道白自编、动作自演、烂熟一身。绝活以“狠、强、怪、惊、奇、乐”特色体现,观众从观其绝技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8.祈龙求雨节

    “龙祈求雨节”是一项在苏溪镇龙祈山一带沿袭了近千年的求雨习俗。龙祈求雨的习俗由来,在《义乌县志·山川》和《宋史·礼五》都有记载。求雨是一项神圣的祭祀活动,因龙是行云施雨的,而龙又都潜藏在江河湖海和山谷龙潭中。因此,过去龙祈山一带村民都是集体到山谷中龙潭接龙求雨的,并向龙潭跪拜和祈祷,求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古时,祈雨又叫求雨,多是围绕着农业生产、祈禳丰收的娱神活动。农民每年的播种期或农作物生长期久久盼不来雨时,就有人便会组织村民进行接龙求雨活动。该活动多为村中年长者带头组织,由村民筹款,然后到龙潭祈求下雨,并邀请戏班子敲锣打鼓演出,其中内含一些民俗活动。龙祈山的得名,与当时盛行的“祈雨”有一定的渊源关系。1949年建国后,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破除了迷信,接龙求雨的活动也慢慢的淡化了。随着近年物质富足,接龙求雨的习俗又有了新的传承。


# 义乌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拟入选项目    {最后编辑时间:2013-12-16}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