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市第一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共分九个类别,分别是:古县、古镇、古村落、山川、河湖、桥梁、庙宇、古塔、纪念地。共有22个名称入选义乌首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义乌市民政局:经初步筛选和地名专家组评审,义乌市第一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已于2016年12月14日正式确定并向社会公布。
义乌市第一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共分九个类别,分别是:古县、古镇、古村落、山川、河湖、桥梁、庙宇、古塔、纪念地。共有22个名称入选义乌首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这22个名称分别是:古县—义乌市,古镇—佛堂镇、义亭镇、赤岸镇,古村落—大元、夏演、曹村、华溪、葛仙、杭畴、翁界、倍磊街、楂林,山川—鸡鸣山、云黄山、龙祈山、德胜岩,河湖—绣湖,桥梁—古月桥,庙宇—双林寺,古塔—大安寺塔,纪念地—骆宾王墓。
义乌市———根据历史典故、民间神话传说得名。《清嘉庆义乌县志》童楷序:邑以乌名,志孝也。秦嬴政(始皇帝)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建县,名“乌伤”。王莽篡位,建立新朝(公元9年)时,改县名乌孝。东汉建武初复称乌伤。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于乌伤置稠州,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分割稠州置乌孝、华川两县。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废稠州,建义乌县。辖境虽有变化,但义乌县名经1300余年,一直未变。1988年撤县改置义乌市(县级)。
佛堂镇———以吉祥嘉言得名。据《傅大士文集·嵩头陀传》和《[嘉庆]义乌县志》记载,相传天竺国达摩,在南朝梁代武帝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到了乌伤,募建香山寺。梁代普通二年(公元521年),为纪念胡僧人嵩头陀投磬救助洪水灾民,后人于投磬处建“渡磬寺”,寺中有一楹联:“佛光透彩传万代,堂烛生辉照四方”。人们就以上下联的第一字,取地名为“佛堂”,而渡磬寺又称古佛堂。
义亭镇———以亭得名。据《民国义乌县志稿》载:“后唐清泰年间(公元934~936年),忠壮太尉鲍禄阵亡乌伤,勅葬蓬塘筑室墓西铜山麓。宋乾道年间,九世孙节度使瀚,购地筑亭行人憩息,遂号义亭,迁为里居。”沿用至今。
赤岸镇———以地理位置得名。原名蒲墟。蒲,一种水草,可编席;墟,乡村集市。原是以交易蒲草及制品的集市,故名蒲墟。据《網山朱氏宗谱》载:晋永兴初(公元304~305年),泛遂家蒲墟村,日后簪缨蝉联,每钜族联姻,亲近郊送,伞色旌旗灿烂,映派两岸尽赤,乡人荣号曰赤岸。西晋时称蒲墟,南齐改称赤岸至今。
大元———位于江东街道。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公元1008~1016年),吴兆因年迈向哲宗请求辞官到义乌南山北麓建居,并奏请皇帝敕封村名。哲宗念其父子两代忠心事国,百姓敬仰,遂口封大元。大元两字其意有二,一为状元公长子居住之地;二是状元子孙居住此地,必定人丁兴旺,事业发达。曹村———位于后宅街道。主姓曹,以姓得名。据《稠岩曹氏宗谱》载:曹氏北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由金华含香迁稠岩。
华溪———位于廿三里街道。村前一溪,溪岸花木相间,溪流花木掩映,溪岩五颜六色,称华溪。村以溪名。据《华溪虞氏宗谱》北宋初先祖虞元吉由东阳迁居。
葛仙———位于佛堂镇,以山得名。清康熙《义乌县志》载,“葛仙山,县南五十里,高一百五十丈,有炼丹岩,相传葛仙翁炼丹于此”,故名。因村处葛仙山北侧,故名葛仙。宋时已有该村,名称沿用至今。
杭畴———位于义亭镇,以风景得名。《杭畴陈氏宗谱》载,“本地有两巨塘,塘下有膏腴若干顷,且南峙八宝(山),临枧湖;左有仙姑山,右有葛仙峰。诸胜景其幽雅可人,仿佛杭城遂下”,故名杭畴。宋时已有该村,南宋陈姓迁入,称杭畴,名称沿用至今。
翁界———位于苏溪镇。据《金峰翁氏宗谱》载:原称金峰,村以山名,金峰山峰似金字,故名。翁氏居住后改金峰为翁街,意即此地是翁氏里居。后周显德年间(公元954~960年)翁冼良自福建莆田迁入。倍磊街———位于佛堂镇,以奇石数量而名。相传村旁东溪、西溪汇流处有六块色彩绚丽的石头(萤石),名双溪六石,因磊字有三石构成,加倍即为六石,故名倍磊。明代村落初具规模,有商行,东南、西北有两条街,交叉成十字形,故名倍磊街。倍磊在北宋已有,明代已称倍磊街,名称沿用至今。
楂林———位于大陈镇,以历史典故得名。《南史》述:张敷小名楂,父邵,小名梨,文帝伐敷曰:楂何为梨?答曰:梨百果之宗,楂何敢比。后邵亡,敷衰恸,毁瘠成疾而卒。武帝旌其孝,称敷所居为张孝里。因此以张敷小名楂字,并取原籍梅林的林字,而称楂林,以示子孙似张敷世世无失孝发之意。
鸡鸣山———位于江东街道。以流传故事命名。清嘉庆《义乌县志》载:昔,有人闻金鸡鸣其上,群鸡皆应,故名。或曰:昔,山有鸡鸣而群鸡皆鸣。或曰:唐,崔志韬逐化虎之妇至此闻鸡鸣,故名。清嘉庆《义乌县志》有记载名鸡鸣山,又曰唐已有此名。云黄山———位于佛堂镇。嘉庆《义乌县志》载:云黄山,周十里二百步。梁,傅大士于此行道,黄云盘旋其上,状如车盖,故名。昔山顶建有善慧傅大士塔,故又名塔山。云黄山之名在梁朝时得名,沿用至今。
龙祈山———位于大陈镇。以村民活动场所得名。旧时天旱,村民祈雨于此,故名。明崇祯《义乌县志》载:龙祈山,县北四十八里,高六十丈,西有水名深坑,自县北流入浦江,旱年居民祈祷,故名。
德胜岩———位于后宅街道。以吉祥嘉言得名。明万历《义乌县志》载,稠岩,山密稠叠,山顶有巨岩,故名。明末,称德胜岩。在义乌北,因北方按星宿属玄武。玄武主刀兵,一般打仗出兵从北出。之所以取名德胜,意为“以德取胜”、“道德胜利”。明朝前称稠岩。
绣湖———位于稠城街道,以所处环境情况得名。《宋濂集、华川书舍记》称:“乌伤有大泽曰华川。唐武德间,尝置华川县,今之所谓绣湖,即其地也。”旧县志载:“绣湖,县治西有湖,广数顷,群峰环列,云霞掩映,烂然若绣,湖因以名。”湖边有建于宋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的大安寺塔、绣湖公园和绣湖广场。
古月桥———位于赤岸镇雅治街村西侧龙溪之上,以天体得名。月为天体,故名。宋嘉定六年(公元1213年)建。桥顶压梁石上刻有“皇宋嘉定癸酉年秋润月建造”字样。原名野墅桥、大桥。古月桥全长31.20米,桥面宽4.5米,采用单拱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建造,为迄今我国发现最早的肋骨拱券结构折五边形石拱桥,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双林寺———位于佛堂镇云黄山下,因树得名,以傅大士依双梼树结庵而名。据史料记载,义乌双林寺建寺比天台国清寺还早56年,在宋英宗时又被皇帝改赐名为宝林禅寺,并被宋宁宗钦定为天下禅宗五山十刹之一。在历史上,双林寺与梁武帝、北齐文宣帝、陈宣帝、隋文帝、隋炀帝、吴越王、宋英宗、宋徽宗、明太祖、日本天皇等都曾有关联,名声极其显赫。
大安寺塔———位于稠城街道绣湖畔,以大安寺得名。塔建在大安寺旁,先有寺,唐咸通八年(公元867年)建,后有塔,塔以寺名。大观四年,吴圭出资在原寺旁建大安寺塔。明代陈永诚曾倾家资重修。寺已毁。1996年义乌市文化局向社会筹资修复塔顶。清嘉庆《义乌县志》载大安寺塔于宋大观四年庚寅(公元1110年)建,属六面五级砖木构楼阁式塔。据史料考察,腰檐与平座栏杆、塔刹等民国时已毁。现仅存塔身五层,残高23.45米。2011年,大安寺塔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骆宾王墓———位于廿三里街道,为纪念墓,以纪念人名字得名。骆宾王(公元619年~?),义乌人,“初唐四杰”之一。公元684年,骆宾王跟随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撰写著名的《讨武瞾檄》。《中国名胜词典》中记载:“骆宾王墓在浙江义乌县城东15公里枫塘。墓前石碑为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重建。”1966年被毁,1989年12月重修。
# [地名文化遗产] 义乌公布首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最后编辑时间:2017-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