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在义乌民间讨老婆(娶亲),是一件大喜事。一对夫妻的婚姻,从望侬、定亲到迎娶,需要少则半年,多则三年的时间
秦王嬴政二十五(公元前222年),秦将王翦平定江南,于吴越两国的旧地建会稽郡,郡内建县,以稠城为中心设县,根据颜乌葬父献身,乌鸦相助的事迹,将县命为“乌伤”。而婚礼看素以为一种将人类传宗接代的方式,是一种最能体现地方文化习俗的形式。故而从地理区域上而言,义乌的婚礼将融合入吴越两国的人文风俗。而从传统文化礼仪上而言义乌以“孝”建城,故而必在婚礼中传达孝义文化。
传统的婚嫁礼俗,是义乌特有的婚礼文化习俗。将从婚俗文化、婚俗用品、婚俗仪式等方面探讨义乌传统婚俗的演变及其文化内容。
旧时在义乌民间讨老婆(娶亲),是一件大喜事。一对夫妻的婚姻,从望侬、定亲到迎娶,需要少则半年,多则三年的时间,让女方制备妆奁。程序也较繁多:媒人做媒、望侬、定亲、下礼(送聘礼)、送日子、挈果子(西乡称“担拍粉”)、辞亲、回赠、后代银、起身酒、拜别祖先、迎娶、新娘上轿、拜天地、宴请、闹新房(俗称“讨果子”)、拜见公婆、谢媒等,至今许多旧的礼俗仍在延续。
在当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民族的文化在逐渐消失。尤其是婚俗文化经历了辛亥革命、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多次文化上的革命,传统婚俗留下的却是只言片语。为了弘扬义乌本地的传统文化,通过走访老人、查阅典籍,让更多的义乌人、新义乌人,以及世界友人了解认识义乌的传统婚俗文化。所以,要整合各种社会力量,抢救和保护这个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这是民族文化的未来。
男方父母意欲求某家姑娘为媳,必托媒人说合。媒人到女方,要是女方父母知道是为说媒而来,不会以鸡蛋(俗称子汤)招待,因为给媒人吃“子汤”就意味着同意这门亲事,这里面还有个“成不成,三五程”的习俗。女方即使十分情愿这门亲事,为了抬高自己,必相当矜持,有意要媒人三番五次地来回多跑几趟才许诺。这个三五程,一程有一程的礼数。第一程,某人先介绍男方的经济、住房、名声、生活条件(包括饮水、洗涤、晒场),男青年的身材相貌、道德品质以及父母的为人,甚至上代祖宗如何,可以说无好不谈。媒人走后,女方就会察访男方的情况,请人合八字。第二程,如女方基本同意,就叫媒人陪男青年来看看,也就是“相亲。第三程,媒人陪男青年到女方“相亲”。在封建社会里,男青年很难看到姑娘的面容,而姑娘却在暗地里早已把男人看得清清楚楚。第四程,男方将两包糖霜藕粉或桂圆冰糖(每包一斤),由媒人送到女方,这叫“卷包”。这一程是成与不成的试探性行动。如女方同意了这门亲事,就将包收下,如女方在一个月内将包送回,就表示不同意了。这其间,媒人还会邀女方父母到男方作客,俗称“戏侬家”。男方盛情款待女方,女方若无异词,就“吃子汤”,议“三聘六礼”等事。
吃子汤
女方对媒人表示同意这门亲事,男方就请两个媒人到女方去正式“吃子汤”。男方预备一双“凉龙篮”,外包花格子布袱,内盛桂圆、南枣、冰糖等糕包以及银元钱钞,由媒人送到女方。女方收下后,回以红蛋、花生、糖糕等,然后再选吉日行聘。
下 礼
下礼又称行聘。一般中小户也需两担陈酒、两双凉篮,内摆聘金、庚帖、花粉、首饰、糕包等物品。财旺势大的人家,下礼的队伍可多至20担或更多。男方隆重下礼,女方热情款待,先给每人一碗子汤,每碗两个鸡蛋(凡有关婚礼的物事,皆讲究成双)。大户人家还要举行“拜聘”仪式,他们将聘礼庚帖等陈列在方桌上,两个媒人焚香点烛,三跪九叩敬过天地,然后摆开筵席,一般人家是用三样点心、三样热食的酒席。
女方把事先准备的回礼(红鸡蛋、馒头、粽、红■等)物品,放在男方挑来的酒担、凉篮内,数量每样相等,多少则酌情而定,但不是整数。如原回200双馒头,女方父母一定会留下一双或二双给在家的子女,免得合家的“利事”都给男方带走。除回礼,还要送红包给挑担者。
聘金一般不全收,花粉,首饰等也仅能收半数,女方还要回女儿的庚帖及给女婿的衣帽鞋袜从头到脚一整套,还有以大小列队的四代馒头五代粽。
送日子
在婚前一年或半年间,男方选日子送给女方,使女方有个置办妆套的时间,这叫“送日子”。男方将阴阳先生选好的两个日子写在红纸上,以备女方挑选,仍用凉笼篮,外包花格子包布,内盛四副糕包、五尺红细布(以后为姑娘出嫁时做■子袋、子孙袋用)及日子银若干。日子银的数目一般是聘金的百分之十,有条件的也可以多一点,由两位媒人送到女方。
女方收下日子贴,可以另请阴阳先生议选其中的一个日子,把另外不用的日子贴退还男方,这就算是定下了婚期。女方的回礼是红鸡蛋15只(七子八团圆之意)。继而女方就开始准备妆■嫁衣,请媒人到男方讨取翁姑等长辈的鞋样,为姑娘给男方家属各人做新鞋用。担轿后羹
结婚前二至三天,男方要给女方担“桥后羹”即男方将数百馒头数百粽,红■的数量是馒头的四倍,猪肉、雌雄鸡一对、二条三斤以上的鲜鱼(俗称“离乡鱼”),数担陈酒及桂圆、南枣、白糖、藕粉等糕包,装在三格凉篮中送往女方。女方收礼时,酒可以全数收下,其他馒头、粽、红■、猪肉等物都要酌量回一部分。两只鸡仅收雄鸡,鱼亦收下一条。糕包,父母、祖父母可以收一副。
发嫁妆
婚期前一天,女方将准备好的妆■送往男方,俗称“发嫁子”。中下人家一般只是“三件头”(衣柜、帐桌、箱),中上户“四件头”(加一对钱柜)。大户人家再加两条春凳、大柜、八仙桌、或其他家具。富豪户也有“全房嫁”的,就是不论大小家具包括犁、耙、耖一应俱全。
男方收下嫁妆后,如嫁妆中有大柜的,必须回火腿一双,还要酌量回以银元钱钞,俗称“回程”。回程的数量一般为嫁妆值的百分之二十无左右。
迎 亲
迎亲俗称“接新女■。条件好的用“驷轿”,四人抬,同时有吹鼓手。抬轿的班子也有大吹、小吹、文武吹之分。小吹由11人组成,大吹13人,文武吹17人。驷轿装扮好后,轿前轿后各挂大圆灯笼,灯上号有男方的姓与堂名。起轿前摆酒时,轿夫坐上席,其他执事坐下席;行祭轿礼时,主人还要向轿夫作揖,说声“上托”,才抬起轿走。先行是旗锣牌伞等执事,其次是吹夫,再是轿子,最后是男方的“押轿人”。押轿人大多是男方亲友中的尊长,而且要能言会道,人情世故比较透彻之人。
到女方,在酒筵上押轿人坐上席首座,算是最高位。时间差不多了,押轿人再三催促新娘上轿,然后,新娘要哭哭啼啼穿着红衣红鞋戴着凤冠。由兄长或娘舅抱上轿。这时,新娘之母开始边哭边上楼梯,道着吉利话语,意思是步步高长。一切就绪,然后鸣炮起轿,一路吹吹打打,遇村放炮仗致意。将到男方村时,男方放鞭炮接轿。轿到堂前停,男方的“利市嬷嬷”捧着子汤给新娘吃,其实新娘只用嘴唇碰碰而已。然后扶新娘下轿,脚踏铺在地上的麻袋(俗称传代)走近堂上香案,与新郎拜天地。礼毕,再由利事嬷嬷送新娘进新房。这时,看新娘的村人与小孩们涌向新房讨果子。利市嬷嬷先将■子敬灶君、然后散一把新娘的床顶,又散一把床底,继而敬过新娘公婆、再开始分果子给村人。
闹新房
当晚,新娘房中摆设“花烛酒”,新娘坐东首,其他七位都是妇女相陪,这七位妇女必须夫妻双全,有孩有女的。在筵席上,利市嬷嬷不断将馒头、红■、粽、肉、鸡蛋等挟在新娘面前,每样双份,堆了一大堆,新娘始终端坐不动筷。
筵席中,相陪妇女中选一位贤妇敬酒,(新娘一股都以茶代酒,故又称敬茶),每敬一杯,还要唱一段歌,共十杯,喝十杯,唱十段,叫“敬茶歌”歌词如下:七字■即鸡子(鸡蛋)、桂圆、荔枝、花生、莲子、香菲、南枣七种,香菲又称五代■。讨时一般不讨鸡子,若讨到时还必须花一片心机送回,要有相当的文才与口才,讲一些非常吉利的顺口溜才行。
讨七字■的人是村中最聪明而且口才最好的人,陪宾姐或利市嬷嬷是新娘请的代表,也是妇女中的能言善辩之女,双方在讨论七字■中斗智,如戏台上白牡丹对课似的,诗意很浓,讨七种■子并非直接呼其名,而是如做谜语似地说着四句八对的吉语彩话,即使新娘听了舒服,又使陪宾姐高兴给他。陪宾姐也不是省油的灯,常会巧妙地以吉语有意刁难对方,若讨七字■的人才疏学浅。就会造成尴尬局面。讨七字■的吉语如下:
花生:天开花,地结子,麻利婆,讨利市;或:一姐雪白浑壮,二姐胭脂搽搽,三姐麻利结瘩,四姐风漂洋伞。荔枝:姓李出个李小姐,即塌鼻、又麻利,请你陪宾姐,拿出尝尝味。莲子:脚在泥中,身在水中,花开空中,子在堂中。香菲:脱去衣衫,嗅到体香,让我尝尝,五代同堂。南枣:生于花果山,路过火焰山,转眼变云长,出没高贵场。桂圆:帝王之衣,美女之体、赤子之心,尊贵之身。
讨七字■原有一本专书,内有上百套组词,可惜在“破四旧”时全被当四旧而焚毁。
第二天,利市嬷嬷还要陪新娘下厨,叫新娘用菜刀切葱及动动喂猪用的木勺等,意思是以后要做烧饭炒菜喂猪等家务之事。这些烦琐礼节一完,新娘才能卸下红衣头饰,改穿便衣。会 亲
也叫“做新舅”,结婚第三天,娘家一定有人挑着凉篮,陪着新娘的兄弟看望姐妹和拜望亲家公亲家婆。凉篮内装的是糕包及炒熟的花生、豆之类,另外还有一把小锡壶,本来壶是装发油的,由于20世纪30年代后,一般妇女不再搽头油,所以有些已改为装花生。男方除盛筵招待外,亲家翁姑还要送红纸包给新舅作见面礼,这叫“剥鸡皮”。把炒熟的花生、豆类分给村人吃,是吃吃熟熟,以后好相处的意思。
拜 门
结婚后,女婿第一次到岳父母家叫“拜门”。去时也要挑酒担凉篮,大户人家可以尽量摆阔。篮内装糕包,凡岳父母家的嫡亲都要送一副。这一天,新女婿虽然不一定家家去拜会,但每家都要捧一碗子汤来请女婿吃。此外还要向岳父母“剥鸡皮”,金额比男方给新舅的加倍。那时,姑娘出嫁后是不能随便回娘家的,按旧风俗需三年后,所以,新女婿去拜门时是由其他人陪同的。20世纪30年代后风气大开,一般都是夫妻同往。
男女结婚所有礼仪至此告一段落。
“谢媒”与“担残盆”
男方还要谢媒人与担残盆,谢媒人要担陈酒一担、全副鞋袜,全桌酒菜及七字■、糕包等,装于三格凉篮中由二人挑往媒人家中,大户人家更体面。“担残盆”是行过喜事后,给来贺喜送礼过的亲友送去一份点心酒菜作谢,“担残盆”名义上似剩残的东西,其实不然,全是新鲜干净的,其中有大碗绿笋、鸡蛋一双、肥肉两块、精肉两块、鸡肉两块、红■八块,再加一包“七字■”。女方也要给担七字■的亲友“担残盆”。
童养媳
由于家庭口齿多,负担重,将刚生下的女孩贴点钱给人家领去当童养媳,也有六、七岁的,也有十多岁的,而来领的也多半是贫困户或孩子多唯恐以后娶不起媳妇。童养媳一到成年,就由父母做主,拣个吉日,做套新装就成亲,十分简便,既无须媒人,又不要请客,有的还凑在年三十晚上成亲,更为简便。“童养媳成亲”成了办事简便的比喻用语。
过 栏
养女或童养媳长大后自家无男孩相配,或与原来相配的男孩过于合不来,做父母的亦只得将童养媳另行许配。“过栏”其名虽不雅,但与姑娘结婚相等,社会上无人歧视,婚礼与其他姑娘一样。
招 赘
未育男儿单有女儿的人家,不愿女儿出嫁而招女婿进门叫招赘。招赘不像大姑娘出嫁那么礼数繁多,只要媒人向双方谈妥,拣个吉日陪男的到女家,女方设席招待,请几位亲房作陪,当夜成亲,与童养媳结婚一样简便。
进 舍
女人死去丈夫,家有儿女,有些田产,改嫁舍不下孩女,不出嫁又无法维持生活,就由人介绍一个男人,像入赘那样到女家结为夫妻,俗称“进舍”。以后生下的女孩属男人,往往前夫所生的子女长大成人后,进舍的男人就会被撵走,若女的对进舍夫有深情,或前夫所生的子女知报养育之恩的才能夫妻到老。
二婚亲
女人死了丈夫改嫁他人,俗称“二婚亲”。改嫁的女人按过去的规矩是不能在婆家起身的,男方来接的便笼轿要停在村外,然后由押轿人到女方的婆家,将女的陪至村外上轿。
填房
姑娘嫁给死了妻子的男人称“填房”,其情况与进舍差不多,不过男女易位而已。如果男人的前妻留有孩女,那么这姑娘就是去做后娘了,一般来说后娘难做,但也有相处融合,关系极好的。
缟娶
也称“就忙丧”。男女结婚,在正常情况下,都要按部就班依规矩行事,可是一遇到特殊情况,也可以变通办理。男女已订亲,而婚期未到时,一方的长辈有人去世了,男方可以要求女方马上成婚。在封建时代,只要有长辈故世,孩子就须守孝三年始能成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结婚的俗称“缟”或“就忙丧”。这样的婚事一切从简。若丧事发生在女方,双方商妥后,男方可以在姑娘送丧到坟地后,脱下素衣坐上便笼轿,由男方抬回当日成亲。如发生在男方,要先用便笼轿将姑娘接来送丧,后成婚。这种婚事皆不能坐驷轿,更不能吹吹打打。
典妻
在封建社会里,男女结婚多年,因女的不会生育,为了传宗接代,男的就会典(租)人家的妻来生孩子。被典的家庭一般都是生活极度困难出于不得已而为,凭媒人说妥典期,典价或其他条件并立下字据才行此事。在典期内生出的女孩都算原典男亲生。典期一满,被典方无须取赎,妻子仍归自己所有。典妻有两种形式,一是将典妻接往家中住,另一种是典男去被典妻家昼夜,但不常住。典妻是一种把女人作商品交易的丑现象,1949年后此陋俗绝迹。
抢亲
“抢亲”是封建社会野蛮婚俗的遗留,但其中也含有不得已和抱不平的情况,还有姑娘自己愿意,与男方私下约好,怕父母不同意的情况下进行的,及女人死了丈夫后留在家中不愿嫁人,而公婆或叔伯们要她另嫁,就与人约好时间强抡成婚的,解放后,抡亲之事就不再发生过。
# 义乌迎娶风俗(传统婚嫁)
{最后编辑时间:2017-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