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市级文保单位
年代:南宋
地址:佛堂镇与赤岸镇交界处
类别:古遗址
蜀墅塘水利遗址由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王槐修建,距今800余年,其历史悠久,设计科学合理,是义乌古代重要的水利枢纽工程。整个蓄水系统和分水灌溉系统包含一塘三枧九圳,体系很完备,且保存基本完好,是浙江省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水利遗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330782801150001601
2013.04.24义政发【2013】29号
2013年4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蜀墅塘位于浙江省义乌市佛堂镇
后塘村附近,是南宋时期建造的古代水利工程,长约180米,底宽7米,堤顶宽5米,可灌农田3万余亩,其灌溉系统及水利管理模式极具特点,是古代水库的雏形。
中文名: 蜀墅塘 水库位置: 浙江省义乌市佛堂镇后塘村 建造时间: 1186年 历史
蜀墅塘的缔造者是蜀塘村(今义乌佛堂后塘村)始祖王槐,他的父亲是南宋名相王淮。淳熙十一年(1184年),86岁的王槐获准告老还乡,回到义乌后塘。
1186年夏秋之交,义乌地区遭遇多年未遇的大旱,王槐在永康籍好友(后人称“康候”)帮助下,选择了塘山,并利用塘山边上一处“飞来山”三个山包呈梯形排列的地势,定址蜀墅塘的位置。
王槐带领乡民捐资疏浚水塘,依山筑堤,东西凿石开斗门。水库建成后四周总长3600步(古时每步为五尺,约180米),底宽7米,堤顶宽5米。大坝顶部可同行三辆车,同时还设闸门四座,四周四山七十二涧的水局部注入塘里,可灌农田3万余亩,水渠过处,沿途十余里农田受益。
水库被命名为“蜀墅塘”,王槐也因建造蜀墅塘成为义乌水利史上,最早的治水人物之一,于嘉泰四年二月十三被皇帝封为“塘神”。
影响
对义务重镇形成的影响蜀墅塘5蜀墅塘建成后的宋元明清几朝,一个又一个外姓从其他村庄迁到曾经几乎无人居住耕作的灌区,这一点从现在仍沿用的“塘西”、“塘边”、“塘角”、“塘下洋”、“塘下”、“田心”等地名就可以看出蜀墅塘的影响力如今已经造福佛堂附近十多个村庄。佛堂成为义乌乃至金华旺镇,蜀墅塘功不可没。
人文影响自蜀墅塘建成后,先后有陈炳、朱丹溪、宋濂等文化名人为蜀墅塘作记并序:
宋朝“乌伤四子”之一的陈炳曾写下《蜀墅塘记》,这是历史上第一篇描述蜀墅塘的文章。
公元1344年夏,与蜀塘有亲戚关系的元名医朱震亨(号丹溪)发现蜀墅塘北堤溃缺而倡修蜀墅塘,并写下《重修蜀墅塘记》。
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考察访问后写了《蜀墅塘记》:“义乌县南四十里,有塘曰蜀墅焉.......”。
元代大儒金涓曾在蜀墅塘边隐居,吟咏出不少丰厚恬淡、脍炙人口的诗篇。如《蜀墅头》:溪头自舒散,天澹夕阳微。挽石松边坐,看云水上飞。旧矶双鹭下,小棹一渔归。不觉吟成久,苔痕湿上衣。
现状
20世纪50年代在蜀墅塘下兴建了一个山塘,横塘枧被淹没。
20世纪80年代,为建设公路,劈开飞来山,将蜀墅塘主堤改建成公路的路基,古硎井和东砌被湮没。青丝枧除了修建了水闸、三圳也失去了功能。叁枧基本保持完好,但是叁枧桥已被洪水冲垮。
2010年,国内水利专家考察后表示,蜀墅塘主体仍在,科学及时地进行发掘与保护还来得及。
2011年11月,蜀墅塘被列入义乌市政府公布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但由于种种原因,到2012年底一直未被定级。
2012年11月,义乌市开展“万里清水河道工程”,蜀墅塘的河道也在整治范围。王槐后人担心清理河道,将剩下的一些宋朝的遗址也清理。对此,当地政府表示只是清理淤积,并对蜀墅塘进行保护。
简介
蜀墅塘是一座南宋时期建造的水库,蜀即效仿都江堰,墅是古代建筑“亭台楼阁墅宫殿”中民间可以建造的最高规格,说明当时这个水库的级别很高。按照崇祯版《义乌县志》中对各乡地图的标注,蜀墅塘位于双林乡(今义浙江乌佛堂镇),属“蜀塘王氏业”。蜀墅塘和秦朝修建的都江堰异曲同工,不同的是都江堰建在江面上。
21世纪初,由于蜀墅塘有科学的水利灌溉系统和水利管理方式,吸引了众多史学家、水利专家及文化遗产保护部门的关注。蜀墅塘是古代水库的雏形,它的很多工程技术是后人筑造水库的榜样。
管理
蜀墅塘从古至今延续了一整套严格的水利管理方法,这点在后塘村王氏宗谱和《义乌县志》、《浙江通志》上都有记载。
蜀墅塘各枧的枧口就是按照所灌溉的田亩,按照用水流量的不同进行建造的。例如在清水枧,每圳的宽度、水平高度都与所灌溉的田亩有微妙的关系,各圳所计算的水流流量、受水农田面积、余水的分流等都有严格的区分,圳上每一块石头都不能轻易移动。
蜀墅塘由蜀塘王氏选塘长和理事十人进行管理,负责日常的蓄水和放管分水。每年二月清淤之后,开始蓄水,一直到六月初一放水前的三天,灌区各村鸣锣通告放水路线和时辰。
六月初一祭拜王槐之后,开始逐级放水灌溉。但是,放水时间也可以机动,家谱记载:“放塘水定于六月初,倘天久晴,相应先放,天雨便闸板塞瀛,宁可再祭再放,不可偷懒,致节水错过。”放水之后,下游各村何时放水,放多久都有详细的规定。
结构
总体布局
1、大坝
蜀墅塘大坝设计结构精妙,主堤选址在当地的“飞来山”附近,与山体呈37度角,可以缓解水流对大坝的冲击。
2、坝堤
大堤为石块泥土夯筑,里面遍设松木桩,横松木为骨,砌石为堤面。特别是主堤中央底部,设计有硎井,可以根据下流用水需求逐级放水,设计和功能国内罕见。
3、泄洪口
主堤东侧为东砌,宽十米,有巨石五块,有四个泄洪口,泄洪口外是自然山体岩石,不惧水流。副堤在飞来山西侧,也在山脚凿石设斗门为西砌,凿成巨石四块,有三个泄洪口。
灌溉系统蜀墅塘下游灌溉分水系统发达,分为三枧九圳(引水槽和引水沟):
第一枧为横塘枧,位于主渠往下400米,硎井流出的水最先到达这里,现已经被上世纪50年代修筑的水库淹没。
第二枧为青丝枧,修建在两块天然巨大的红砂岩石中间,坝体为石块砌成,在岩石上凿渠分水,砌石为圳,水从三处分流。底部设有排沙口,用于排沙。中圳直通吴溪江,雨季可以泄洪。
叁枧为典型的雨梁过水坝,西侧砌有出水口,便于旱季时灌溉,叁枧建有宋式石梁桥,是古时义乌往金华的主通道。
排沙和清淤一直是困扰水利工程的难题,而蜀墅塘和都江堰异曲同工,因为设计得巧妙,历经近千年仍在发挥作用。蜀墅塘坝底设计了涵洞和排沙口,每年冬天水枯时,村民都会牵来耕牛,在塘内来回搅动,然后打开排沙口,让淤泥流走,再进行蓄水。